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90后医生自杀,揭国内麻醉科真相:为你“保命”的医生,其实一直自身难“保” ...

麻醉医生董华(化名)用丙泊酚——一种快速、过量注射后可引起呼吸抑制的麻醉类药物杀死了自己。9月21日被发现时,他正“睡”在手术休息室的沙发上,没了呼吸。网络上,关于董华自杀的原因说法不一。有人说,他经历了两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失败,去世前疑仍未取得执业资格;有人说他最近的感情生活似乎不太顺利;还有人说,董华生前工作压力不堪重负……董华属马,今年27岁。从2014年7月起,他开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进行规范化培训,今年是他参加规培的第四个年头,而按照惯例,规培医生普遍三年毕业。据《财新》报道,董华最后一条朋友圈发表于9月21日凌晨2点36分,转发了一篇辨析勿干涉成年人选择的网络文章,并在评论中称:“这么多年了,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学医,这次,就听我一回吧~来生,誓不学医。”而在这之前很短的时间内,他连续转发“医生猝死、自杀”“工资拖后腿”等“负能量”新闻。齐鲁医院很快在9月22日公开发表声明,称,“经公安机关侦查以及医院掌握的信息,董华的自杀有着相对明确的事件诱因和个人感情因素,为保护逝者隐私不便公布相关细节”,并强调网上流传的董华朋友圈截图系经人篡改。“我的很多同学都转发了有关这事的新闻。”麻醉学专业学生余北(化名)对此事十分关注。年轻医生的死在医疗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而在董华之前,今年已有5位麻醉科医生猝然离世,最近的一起就发生在一个多月前。“医院的每间手术室,每天都会安排一位麻醉科医生负责。这间手术室今天排多少台手术,这位医生就要做多少人的麻醉,”余北向《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》记者透露,“如果没有换班制的话,就绝对会超过8小时。”2016年7月7日,北京。麻醉常用注射药物丙泊酚。著名歌星迈克尔•杰克逊就是注射过多丙泊酚心脏骤停去世。“你一个打麻药的懂啥”余北没想学麻醉学。2013年,他报考了中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大类专业,学制5年。他性格外向,更愿意去上门诊,管病人,也希望有一些操作,做些手术。但最终,由于“迫不得已”的原因,他没有读成心仪的临床医学。麻醉学专业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。彼时,国家曾突击培训了一批技工进入麻醉科。1986年,全国第一届麻醉系招生,有50多所医学院开办了麻醉系,一大批护士转岗学了麻醉,与此同时,不少中专、卫校也开了麻醉专业。这是一份在外人看起来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,甚至算不得医生,只是“麻醉师”。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井子夜记得,有一次手术前,他向病患家属讲解手术麻醉的各种风险,家属竟反问他,“你一个打麻药的懂啥?”“有同学跟我开玩笑,说自己没有学医的女朋友都能来做。”余北听了哭笑不得,“只不过我们知道这个药可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,他女朋友不知道而已,但是对于病人来说能达到一样的效果。”在公众眼中,麻醉医生就是给病人打一针麻药。真正深入了解后,余北发现,这是一个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种,与麻醉密切相关的各个科目都必须了解,需要是“最博学的医生”。然而现实中,他们只是“隐性医生”——藏在“闷罐子”一样的手术室里,一待就是一整天。他们总是在病人无意识的状态下工作,等到病人清醒了,再去忙下一个病人。曾有麻醉科医生自称是“不见阳光的人”:每天早晨出门时,太阳还未升起;晚上回家路上,月亮已经挂在空中;白天永远都在开着无影灯的手术室里,“连太阳是什么样子都快忘记了,就连我们的血红蛋白都比一般人要高,因为我们常年待在密闭空间里,氧浓度低。”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董庆龙2016年接受《羊城晚报》采访时回忆,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,麻醉医生工作量并不大,“一天约两台手术”。近十年,工作量越来越大,“二孩放开了,高风险的几率大了很多。不仅产科,我们科的工作量都暴涨,每人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时以上(不含值班)。”“外科医生管病,麻醉医生保命”搜索复制

1

鲜花

1

雷人

1

路过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3 人)

Eric

wbx010795

洛杉矶银河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福利吧|福利社|fuliba » 90后医生自杀,揭国内麻醉科真相:为你“保命”的医生,其实一直自身难“保” ...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