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论西南旱灾的心得体会

 我国是个贫水大国, 据有关资料统计, 人均拥有淡水量是世界水平的1/4, 全国年缺水量为300亿-400亿立方米;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至2000万公顷;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、110座严重缺水, 在农村, 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有3亿多人。鉴于此, 本博呼吁国家相关部门:根据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, 大部分村庄几乎都坐落在半山腰上。因此, 人畜饮水极为困难, 而原来的靠山饮水的传统生活方式, 现在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变迁。随着现在电力体制的逐步健全, 电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村寨的千家万户。之所以, 用提灌抽水式开发农村水力资源, 按理说, 现在所需的基本条件已经完全具备。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, 往往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有紧密的联系。有些人认为, 此次西南旱灾中的一些"人祸"因素的蛛丝马迹应当引起足够重视。一方面, 为了经济效益, 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, 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, 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"抽水机", 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, 涵水能力很差。国家必须下决心以立法的方式确保河流湖泊的生态安全, 重点确保河流发源地周边的生态安全。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之众, 有近十亿人口左右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。2010年百年难遇的这场旱灾, 波及我国西南地区, 给西南五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,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现在灾情愈演愈烈, 造成数以万计的人畜饮水极度困难,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。当前, 西南地区已经吹响了抗旱救灾攻坚战的号角。国家军方已经派遣和动员17。5万余人全力支援西南地区抗旱救灾行动。  国家历来都十分关注"三农"问题, 据悉, 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六年把"三农"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。这体现了国家高层决策者, 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科学决策的结果。但是,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、人口众多、南北跨度大、森林覆盖率偏低, 加之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。因此, 出现南北气候差异极为异常, 进而导致诸多类型的天气特征, 尤其是极端性恶劣天气的上演, 不得不令全国人民加以反思, 已属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。森林被称之为地球的肺藏, 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"脏腑", 所以国家各直辖市、省、自治区、地、市、县、乡、村在规划使用土地进行园区建设时, 首先要确保湿地和林地的自然生态调节功能的完整, 一定要保证生活小区或工业园区的绿化率, 务必要确保河流、水源发祥地、湖泊、湿地等林地对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不受破坏!历史的经验证明, 对于环境保护中国人不能靠自觉, 大多数人都是急功近利, 植树的速度比不上砍伐的速度。关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大计, 务必从一开始就要强制。进一步加强水源湿地生态保护, 湿地被称之为地球之肾, 可见湿地之重要, 国家对于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当给予初、中、高等级的重奖, 建立事宜的保护水资源奖惩制度, 并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范畴。任何人或任何企业一旦触犯水源地的生态安全, 今后都要负刑事责任。因为, 对河流湖泊乃至海洋进行污染, 已然涉及到动物乃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所以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强制, 否则, 污染还将无休止的继续下去。水是生命之源, 河流湖泊就是大地的血脉, 就如同人身体的血管和脉络一样, 如果想让人的生命之树常绿就必须保证人的造血机制完好, 同样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依靠外来调水来运转, 就好比一个失去造血机能的人依靠别人供血来维持生命一样, 这座城市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制约牺牲掉其他地区的发展;最根本的做法是恢复这个人的造血机制, 恢复这个城市原本的生态自然循环, 所以国家要采取强制措施, 保护河流、湖泊、湿地、海洋、地下水源不受污染。确保山林、林场、草地、耕地与湿地属国家所掌控, 任何经济组织或承包者都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, 破坏者要受到国家法律制裁。面对这次百年难遇的灾难, 有些人叹惜相关部门在农业上的欠账还很多, 发展农业经济的配套体系不全, 为之服务的反应速度低, 全面救助的应对措施薄弱。农业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是听天由命, 靠天吃饭的局面。年初虽然全国动员了大面积的抗旱, 但从全局的结果来看, 犹如杯水车薪, 其根源在于水利设施不健全, 不配套, 不到位所致。还有些学者认为, 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: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, 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;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, 也难以投资;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的建设, 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;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, 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;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, 也难以投资;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的建设, 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;多年来, 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, 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, 管理日渐荒疏。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。同时, 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、见效慢, 致使政府官员追求任期政绩的激励, 常常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。而且, 目前各地在兴建水利设施时, 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, 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, 这主要是因为农灌水库的比较利益低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福利吧|福利社|fuliba » 论西南旱灾的心得体会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