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克罗恩病,溃疡性结肠炎
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动向——粪菌移植是指把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胃肠道中,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,实现对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。对这种治疗方法,很多人一听会大惊失色:“把粪便打进自己的胃肠道?这怎么行,太恶心了!”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,这里为大家简要地解释一下。
我们的肠道里细菌的种类非常的繁多,有400~500种,它们与肠道相互影响、作用,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。这个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代谢、生长发育、免疫防御、防癌抑癌都有重要意义。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就显得很有必要。许多证据表明,肠道菌群的变化在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正常人相比有所下降。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引起的过度免疫和免疫失调将导致黏膜损伤,成为IBD发生的可能机制。
因此,粪菌移植可作为治疗IBD的一种方法,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在IBD病程的不同阶段中,健康菌群的选择标准、剂量和给药时间等各种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。目前针对粪菌移植的治疗手段还缺乏大样本、随机、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。此外还应意识到,此方法并非对所有的炎症性肠病患者都能奏效。
粪菌移植的常用方法是:将健康人的新鲜粪便用生理盐水稀释、混匀、过滤,将所获得的粪菌滤液通过鼻胃管、鼻空肠营养管、上消化道内镜、结肠镜以及保留灌肠等方法导入患者肠道内,重建菌群系统,恢复肠道正常的微生态环境。